改革頂層設計重要,落地有聲更重要。 2月27日,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強調,要處理好改革“最先一公里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關系,突破“中梗阻”,防止不作為,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,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。

“春節前,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期間,同陜甘寧部分市縣委書記座談,他強調,市縣一級領導干部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積極作為。這是總書記給我們提出的重要課題!毖影彩袑毸䥇^委書記嚴漢平說,落實改革舉措就是要落在基層干部的作風和行動上。 切中肯綮方能游刃有余,水深流急更需行穩致遠。 讓改革更具穿透力,必須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結合起來,調動各種因素和手段,為改革創造環境、增添動力。 ——用法治引領和推動改革。 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,要堅持立法先行,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,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。

已經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,將審議立法法修正案草案。立法本身就是一個權力利益分配與平衡的過程,作為規范國家整個立法活動的根本依據,立法法的修改必將對下一步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設進程產生重大影響。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車光鐵認為,以政府部門為主導的立法,極易造成強調部門權力和利益的現象,不可避免存在部門利益保護傾向。 進一步明確和保障立法工作中人大的主導地位,不僅對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至關重要,而且可以有效扭轉“國家權力部門化、部門權力利益化、部門利益個人化”傾向,為改革“突圍”創造條件。 ——以督察促進改革落實。 過去一年,中央改革辦成立督察局,專司改革方案督檢之責;中辦、國辦聯合派出8個督察組赴16個省區市,對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情況開展督察;中國政府網還推出關于政策落實的網上調查,公開征詢公眾對重大改革的評價。今年的首次中央深改組會議,則再次強調要深入開展督察工作。 各級加大力度,督促改革措施落實,無疑有助于打通改革推進的“最后一公里”;同時,在攻堅階段讓群眾參與評價改革成效,也能用民意倒逼改革舉措的落地。 ——以不斷提高的改革質量釋放發展動力。 基層干部群眾反映,一些改革措施看起來很好,但由于配套沒跟上、前景不明朗等因素,影響了改革效果。 在戶籍改革中,有的地方進城落戶條件非常寬松,但因戶口涉及的計生、就業、醫療等待遇得不到及時落實,直接導致農村人口落戶城鎮的意愿不強。 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表示,要對改革進行階段性評估,及時跟蹤研判,并不斷完善改革方案,只有改革更接地氣、更有實效,才能更好調動群眾投身改革的積極性。 ——將改革共識化為強大正能量。 推進改革需要勇于擔當。必須看到,一些干部對全面深化改革存在觀望心態,也出現一些“為官不為”的情況。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,這一輪深化改革存在很大難度,在于普遍受益式的改革已經過去,繼續深化改革會有一些既得利益者受損,這也是一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重要原因。 惟改革者進,惟創新者強,惟改革創新者勝。 中央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“勇于擔當”,這是對領導干部能力與責任的更高要求。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對各級領導干部的“大考”,要讓更多人成為改革的弄潮兒,使改革正能量越聚越強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