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經濟第二季度數據近日一經發布,即引來國際輿論密切關注。從去年第四季度迄今,中國經濟增速從7.9%到7.6%,再到7.5%,走出了持續回落的軌跡。有人據此推測,曾經風光無限的“中國速度”將一去不返。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,“中國速度”指的是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經濟持續約30年以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。這個速度創造了“中國奇跡”,使大量國人脫貧致富,提升了中國的整體國際影響力。

圍繞最新的GDP數據,國際權威經濟機構紛紛下調對今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。亞洲開發銀行16日發布最新報告,把中國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分別下調至7.7%和7.5%。此前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中國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下調至7.8%和7.7%。有的市場機構更為悲觀,野村證券甚至把預期從7.5%調低到6.9%。 綜合來看,本輪中國經濟放緩是多項復雜因素作用的結果。有長期因素,也有短期因素;有外部因素,也有內部因素;有客觀因素,也有主動調控的影響。正如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所言,中國經濟已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,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性變化。換言之,經濟增長階段變化造成潛在的增長率下降。 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,中國經濟也曾有過6.8%和6.1%的增速。如果說上次經濟增速明顯回落更多是受到外部環境惡化影響,那么本輪經濟回落在相當程度上是中國自主選擇的結果。 |